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互联网司法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9月7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成都、长春、苏州互联网法庭,召开了首届“3+3”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庭交流座谈会暨互联网司法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会,并联合签署了《推动互联网司法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杭州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增宝、广州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田绘,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艳秋,长春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欣,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揭志刚,以及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庭的相关庭室领导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长明主持。

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对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合作框架协议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为目标,建立互联网司法协同创新机制,重点开展五个方面合作事项。推动涉网案件法律适用统一,依托各自审判优势及技术平台,围绕法律空白、疑难复杂问题,探索召开跨区域法官联席会,建立涉网典型案例共享机制,强化对法律适用统一、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的推进作用。深化网络空间治理协同创新,构建数据互联共享与风险联动预警机制,联合成立大数据分析小组,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联席会议机制,围绕“抓前端、治未病”,聚焦跨地域矛盾化解需求,探索诉源治理的新路径和合作机制。增强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合力,集合各自专家智库,联合发布涉数字经济典型案例,联合申报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和课题,联合承办高水平研究论坛,共同服务保障数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司法科技成果集成创新,构建数字技术司法应用合作机制,推动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广州互联网法院“网通法链”跨链对接,倡导其他法院(法庭)可作为一级节点接入,实现数据一体化、信用一体化和司法一体化。强化互联网司法人才合作培养,共同打造互联网司法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探索建立“共享网络课堂”,通过研讨交流、法官沙龙、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健全科技人才和法律人才融合培养机制。

交流座谈环节,参会嘉宾纷纷对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五年来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司法合作充分发表意见,在裁判规则统一、技术共享、对外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

杭州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增宝表示,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加强沟通合作、凝聚共识至关重要,签署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通过由点及面、由易到难的方式方法予以抓紧落实,切实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库、联合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不断突出互联网司法特色和扩大影响力。

广州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田绘表示,各家互联网法院和互联网法庭在互联网司法探索上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广阔,本次合作开展将会为互联网司法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助力互联网司法高质量建设。

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艳秋表示,互联网法庭在设立之初,汲取了三家互联网法院的有益经验,今后可通过技术共享、共同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

长春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欣表示,为了实现“3+3>6”的效果与目标,互联网司法的重点在于通过裁判规则确立网络空间行为规则。

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揭志刚表示,互联网法院与互联网法庭要定期开展主题研讨、联合调研等,不断加强院际之间交流,共同提高互联网司法的影响力。

姜颖在总结发言中表示,“3+3”联合签署《推动互联网司法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互联网法院与互联网法庭携手一道推动互联网司法发展迈入新阶段。下一步,要建立院级层面会商机制,实行轮值会议召集人机制,各签约单位负责人轮流牵头,召集并主持联席会议;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六家法院各自指定牵头负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及日常联络,共同推进合作内容与举措不断落地深化;建立专业领域合作机制,针对具体合作事项,签约单位共同协商进行项目需求评审、签订专项合作协议等。对于下步合作的具体内容与细节方面,姜颖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建设案例库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重点探索案例发布筛选机制,推进互联网案件裁判规则库的共同建设,召开跨区域法官联席会议,共同确立类案裁判标准和尺度;巩固风险预警机制,横向开展数据的联合分析,及时研判网络黑灰产、平台爆雷、网络暴力、个人信息安全、职业打假等问题,定期形成互联网审判大数据分析报告,并提供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加强技术共享,进一步发挥好科技赋能互联网司法的优势,探索尝试区块链跨区域、跨链对接,逐步统一接入规范,实现互联网司法资源的进一步集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