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州2月14日电 (宁玉瑛)据广州市人民政府消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近日,广州市出台《关于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从服务市场主体、扩大有效需求、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等三个维度,推出9方面38项具体政策措施。

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单元,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力量载体。因此《若干措施》主要面向市场主体,聚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第一标准,力求精准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全力纾困解难

减轻企业在经营中的负担,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若干措施》在减税降费方面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允许生产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税额;允许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同时,降低企业、职工社保缴费负担,延长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的补缴期限和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

针对市场主体的降本增效,《若干措施》提出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力度。用地方面,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严格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制造业重大项目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2023年工业仓储用地供应量不少于815公顷,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不少于26%。同时,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以及物流成本。

为更好发挥金融“活水”灌溉经济的作用,《若干措施》提出,对于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同时,加大融资担保支持、专项再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度,持续提升融资综合信用服务成效。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促消费活动频次力度,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出台促进汽车消费专项政策,继续实施新能源指标直接配置措施,继续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的迁入限制,支持二手车市场交易。

同时,推动会展行业恢复提升。发挥广交会展馆作为全球最大会展综合体平台作用,支持各类展会加快复展。增加优质商业载体供给。用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地标性商业综合体建设。推进实施广州市支持商业网点建设若干措施,鼓励大型零售商业项目、现代化商贸物流设施等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最高300万元支持。

强化支持保障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竞争力、吸引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若干措施》提出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努力破除影响市场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同时,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推动《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促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前提,在于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若干措施》强调了要加大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力度,对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实惠与支持。

对于重点产业,《若干措施》提出,将实施稳产增产奖补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首版次软件研发项目给予不超过投资额30%的奖励,最高300万元;符合市目录要求的产品,对同一家企业的同一个装备产品按不超过单台(套)销售价格的30%给予奖励,成套装备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台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总成或核心部件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于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措施》提出,广州将出台实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好300亿元汽车产业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基金作用,近地化构建“432”汽车产业园区,提升车规级芯片、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近地化率。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对取得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证书的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广州市安全评价检测机构(GLP)、合同研究机构(CRO)、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平台等研发服务机构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服务进行最高3000万元补助。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是广州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因此《若干措施》提出,广州要加大“五外联动”力量,促进外贸提质扩量,组织境外展会,加大财政资金对保税物流的支持力度,对广州市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实施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落实鼓励产业目录,重点引导外商投资制造业,鼓励外资企业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重大战略。

同时,大力发展外包业务,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好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优化外经布局,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引好用好外智,重构“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加大“机构化、成建制”引才、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支持力度。